隋末,天下大乱之时,英雄辈出,豪杰无数。
如果要论名气,当时的名将很多,有秦琼、程咬金 、罗士信、单雄信和尉迟敬德等等。但是要论勇猛,张须陀甘居第二,恐怕没有人敢争第一了。
张须陀手下出了三个名将,一个比一个名头大,计有秦琼、程咬金 、罗士信(罗成的原型),可是他自己为何却不太出名呢?
【资料图】
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个是他虽然死忠隋炀帝,但并没受到杨广的重用,唐朝建立后不可能宣扬隋朝的将领,所以慢慢在历史上堙灭了;另外一个,就是他死的太早了,等群雄逐鹿时,他已经谢幕了,所以后来再没有人提起他了。
名将不一定武功高强,像历史上的韩信、后来的李靖;但猛将必定是武功超绝的,张须陀就是一员猛将。
张须陀生性刚烈,一开始在行军总管史万岁手下当差,那时史万岁是为著名的骁将,张须陀还只是个小兵呢。
后来张须陀因战功当了齐郡(山东济南)丞。
公元611年(大业七年)三月,邹平人王薄煽动群众,以长白山为(今邹平南)根据地,首次举起了反隋叛旗,张须陀奉命去征讨。
王薄强盛时期兵力达数万,以前官军的多次围剿都被他打败,称霸一方。
但是当张须陀来了之后,情况马上变了,几次交战下来,王薄只有败逃的份。
后来张须陀率领数千战骑穷追不舍,打得王薄好几万人丢盔卸甲,狼狈不堪。
朝廷闻到奏报,隋炀帝大喜,传召嘉奖:
"帝大悦,优诏褒扬,令使者图画其形容而奏之"。(《隋书·列传第三十六》)
如果说击败王薄这些乌合之众,只是张须陀的牛刀小试的话,那么同年于裴长才、石子河等叛军的历城之战,则让他大放光彩了。
裴长才、石子河率2万之众在历城周边劫掠,张须陀闻讯后,来不及召集士兵,只是亲率身边五骑就和叛军开战了。
"贼裴长才、石子河等众二万,奄至城下,纵兵大掠。须陀未暇集兵,亲率五骑与战。" (《隋书·列传第三十六》》
这是一场一比千人的悬殊战斗,张须陀一开始身陷重围,身上多处受伤,但他始终在那里冲杀驰骋,后来等来了城中的援兵,终于来了个里应外合。
就这样,张须陀反守为攻,带领官军大败叛军,一时间俨然成了天神级的人物。
如果说史书上敌我兵力的比例数有些夸大的话,但从描述中我们能看出张须陀的威猛,他和历史上的项羽、冉闵和刘裕类似,都有万夫不当之勇。
就这样一名为朝廷流尽最后一滴血的猛士,隋炀帝后来的追赠却是金紫光禄大夫、荥阳郡守,终了的追封,不过是一个五品官员。
让别人看了,如何不感到寒心呢?
参考资料:《旧唐书》 《资治通鉴》
公元614年(大业十年)十一月,张须陀因功升任齐郡通守,领河南道十二郡黜陟讨捕大使。
此时的天下局势有些变化。
一开始遍地燃起的起义烽烟,一小股一小股,大小不下100支。
随着战争的逐渐残酷,最后逐渐形成三支强大的义军力量:
一支是河南的瓦岗军;
一支是河北的窦建德军;
另一支就是江淮地区的杜伏威军了。
在这三股势力中,尤其以瓦岗军最有战斗力。
当时翟让是瓦岗军的首领,张须陀和他前后共打过三十余战,瓦岗军无一例外都是战败。
后来瓦岗军中来了一个厉害人物--李密,这支队伍的战斗力骤然提升。
当年杨玄感叛乱时,李密曾经给他当过军师,他给杨玄感出了一个安定天下的战略决策:
上策:拿下涿郡(今北京),扼守临榆关(今山海关),把征讨高句丽的隋军阻挡在关外;
中策:攻占长安,占据关中,在那里招兵买马,和隋炀帝对抗;
下策:打下东都洛阳,占领一个根据地。
可是杨玄感在听了他的三策后,有些不屑一顾的说道:"您说的下策,恰恰是我的上策。洛阳近边,先有个根据地再说。"
"玄感曰:"公之下计,乃上策也""。(《旧唐书》)
李密的战略决策还没有实施,就这样中途夭折了。
所以,杨玄感最后的失败是必然的。
李密一看自己的宏图大志不能实现,于是又投奔了瓦岗军。
一开始他给首领翟让做军师、副手,后来就独当一面了。
公元616年12月(大业十二年),已担任荥阳通守的张须陀,奉命讨伐翟让。
翟让前面已经让张须陀打怕了,所以一听说张须陀带兵前来征讨,很恐慌,准备脚底抹油--开溜。
李密却说:"张须陀有勇无谋,加上部队又打了那么多打胜仗,所谓的骄兵必败,您只管排列阵势等候他,我保证打他个有来无回。"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