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这几年,许多电商平台开始加入销售生鲜水果大军,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从电商渠道购买水果。但最近有媒体报道,一位业内人士接受采访时称,果园出品的有伤的残次果,很难在传统渠道销售,一般以低价转卖给电商平台的商户,被业内叫“电商果”。在相关报道的留言区,也有网友吐槽此前在电商平台买水果的经历,甚至有人把报道中的“电商果”与劣质水果简单地划上了等号。
该业内人士口中的“电商果”有多少?在市场上占多大比例?是普遍现象还是个别行为?从报道中不得而知。如果因此就简单地将“电商果”和残次果品划上等号,甚至把“电商果”代指所有电商平台销售的水果,显然有失偏颇。其实,和传统的线下销售一样,电商销售也是一种市场行为,平台上既有褚橙、晴王葡萄等特色优质的品牌水果,也有性价比高的“大路”水果,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
对部分消费者来说,在电商平台买水果不光是买口味,买的也是外观和服务,所以会更青睐果型好、甜度高、果色均匀的大果。但农业生产不是工业化的流水线,会受光照条件、营养吸收、管护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即便是同一品种的水果,长出来也会有品质的差异。因此在产地销出的时候,同类水果会根据品相、糖度、大小等被分成不同级别,再分销到不同的终端市场。有些水果可能看着没那么好看,比如在成长过程中经过霜打,或者采摘的时候发生磕碰,或者受日照时间短,果皮着色不深,所以相比一些长得好的果子,售出价格更低。但果肉没受影响的话,口感并没有太大差异。一些电商平台销售的此类水果,就走起了高性价比路线,占据了消费市场的一席之地。
其实,对水果分级分销的方式在果业市场应用已久,不仅能让消费者享受到不同价格和品质的服务,也有利于农产品优质优价的实现,创造更多价值收益。电商的出现对产业发展并非坏事,相反,正因电商跨地域销售和流通的优势,很多原本难以打开市场的特色优质水果能够快速直接地进入消费者的视野,让远在千里的人们也能品尝到其独特风味。对产地来说,直供水果到电商市场,可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损耗,能让果农获取更多收益。
那么,为何有人说在电商平台买的水果质量不好?一方面,水果是生鲜农产品,保存时间短、易腐坏,个别商家在发货过程中,对水果的包装比较随意,有时直接将成斤的水果一起装进同一个箱子发出,在运输过程中免不了磕碰,消费者拿到手上时不止破了相,还更容易变质。另一方面,电商平台兴起后,部分商家为了争夺流量,一味压低成本,故意买品质不好的水果,与好果子掺着一并发出,而消费者在下单时不能亲自挑选,便容易出现“踩坑”的情况。从消费者的角度看,花了钱却买到不符合发货标准,甚至是腐坏变质的水果,大大低于消费时的预期,难免会有不满。短期来看,这种行为或许能赚到一些利润,但是消费者买过一次后,就会“用脚投票”,长此以往,伤害的不只是一家店铺的生意,还会对电商平台的销售模式造成影响,甚至可能会波及到产业上游的果农。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生鲜电商行业市场规模已经超过3000亿元,水果作为生鲜农产品的重要类别,其在电商销售渠道的占比也在日益增加。但归根到底,平台方要想在水果电商市场“分一杯羹”,还需建立严格的平台审核机制,用消费者满意的品质和服务说话,这也是其长远发展下去的动力。商家也应意识到,要想维持住销售流量,赢得消费者口碑,还应用心守住收购、包装和发货等每个环节,才能以稳定的供货品质打响自己的招牌。其实一些电商销售平台也有好的经验和做法,比如要求入驻商家在商品界面标明各类水果的大小、磕碰、成熟度情况等影像信息,重点提示水果外观存在问题等,让消费者了解果质后下单,免去了收货后“货不对板”的风险,在这些商品的留言区也是好评居多。这也证明,只要确保水果质量,让消费者与商家在水果品质上达成信息对称,不管是瞄准哪个消费渠道的水果,都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编辑:刘颖莉
编辑:刘颖莉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