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28载,我一直扎根在教学一线,始终耕耘在班主任工作的天地里。两年支教,我全身心投入,书写了自己在村小的温情故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时间倒流到2021年8月30日,我拎着简单的行李来到距离家40公里外的一所村小支教,这所学校只有156名学生,父母多是云贵川移民,学校只有13名教师,他们被称为“6090”组合——由即将退休和刚刚参加工作的教师组成。
虽然有十几年乡村工作经历,但再次踏进村小的那一刻,我还是感到震撼。杂草丛生的操场上奔跑着36个孩子,他们皮肤黝黑,大多穿着不太合身的衣服。其中一个瘦瘦的男孩引起了我的注意,他脸色煞白,眼神呆滞。搭班教师告诉我,男孩小欣是随班就读生,需要多加注意。晚上就寝时,小欣坐在床上呜呜哭着,我连忙询问,才知道小欣很久没有见过妈妈了。我轻拍小欣后背,安抚了一会儿,他才安静躺下。那一刻,我对自己承诺,一定要好好陪伴学生。
于是,我开始了“留守教师”的生活——周日下午到校,周五下午离校。每天从早晨6:50叫孩子们起床开始,晚上7:30为他们掖好被角才结束,我教他们洗漱、打扫清洁、陪着进餐、学习、锻炼,一天的工作琐碎而繁杂,学生小雅一句“徐老师,我们习惯一转身就看到您”让我备感欣慰。
寒暑假时,我进行了4次家访,行程达4000公里,实地了解每个孩子的家庭情况,知晓他们的困难,融洽亲子关系、沟通家校问题。每一次家访我都记录下来,两年撰写了3万多字家访手记。700多个日夜,我们就这样相伴,守望着彼此。
记得刚到学校时,我看到楼梯转角处有个小书架,只是上面没有一本书。没有书籍阅读的孩子,童年是暗淡的。于是,我向自己原来的学校发出“求援”信,获赠几百本图书,我也自己网购图书,一下子填满了6个班级的书柜与转角书架。后来,校园里打闹的孩子少了,读书的孩子多了。
对于自己班级的36个孩子,我更是格外“关照”:给每个孩子打印阅读卡,分发书籍,坚持“晨读、午看、晚摘抄”,诵读出声,以读为乐。每次阅读完,学生都会在自己的阅读卡上画一面小红旗。
阅读让孩子的生活发生了改变,而阅读分享更是激发了孩子的潜力。每天,我利用早读前5分钟安排一个孩子汇报昨日的阅读感受和收获,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总结提炼能力逐步提高。读完一本书后,我们会举行读书交流会,师生上台分享读书的收获。学生曾雅熙说:“读《红楼梦》原著,好多字不认识,句子不理解,我就查字典,翻阅相关资料,发现自己读进去之后很有趣。”学生段观佑说:“我喜欢读《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栩栩如生,个性鲜明,读后爱不释手。”我说:“看来,每个人的收获都不小啊!我从《西游记》中读到了一种团队的力量,我们班级也是一个小小的团队。”后来,孩子们的交流体会在省级报纸上整版刊登,我的书评也在报刊上发表。
唯有充分的阅读,才有精彩的写作。我引导学生由读到写,以写促读。每学期一本流动的《班级日志——心灵驿站》,由全班学生轮流撰写,每篇《班级日志》后都有我的批语。《班级日志》流动的是本子,流淌的是真情,凝聚的是人心。通过班级日志,我更深入地认识了每一个孩子。
每学期结束时,我们都会整理出一本厚厚的班级作文集,名字五花八门,《悬挂的风铃》《飘飞的蒲公英》等;内容丰富多彩,日记、读后感、习作、申请书、颁奖词等;设计新颖别致,插图恰到好处,从最初的全部手写到现在设计打印,我们做得有滋有味。
现在,我和孩子们在省级刊物上拥有了自己的专栏“香樟树下”,未来的日子,我们将继续书写属于我们的故事。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当阳市半月镇龙台小学)
标签: